据环球时报报道,一些大陆城市的道路名称近日在岛内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。有网民称,在武汉市内有“台北路”“台北派出所”等地名,并发现台北路的尽头是“解放大道”。岛内媒体称“暗示意味浓厚”。但实际上,大陆多个城市都有以台湾不同县市命名的街道,台北等城市也有以大陆城市命名的街巷。
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28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进行了回应。
“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,可能两岸最常见的同名路就是中山街或中山路。”朱凤莲表示,一座城市的街巷地名是当地历史、文化的载体和见证。在台北,大家穿行在成都路、洛阳街、厦门街,在武汉有台北路,青岛有高雄路,上海有基隆路,南京有花莲路。不仅如此,过去数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居台湾,在两岸形成众多的同名村,比如在台湾有9个泉州、4个安溪、6个海丰。
实际上,对于武汉市的“小台湾”,岛内媒体早些年就关注颇多。台湾中时新闻网此前评论称:“要如何在20分钟内从台北到高雄?很简单,到武汉就可以了。”报道介绍,2012年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企业论坛在武汉举行,活动场地就在高雄路,沿着高雄路约1公里的道路,还有台东路、嘉义路、云林街、花莲里、澎湖路、金门路、马祖路、苗栗街等十多条以台湾地名命名的道路,其中包括一些大陆民众不太熟悉的台湾地名。武汉市台办当时表示,武汉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,之后日益紧密,因此陆续将汉口数条主要道路以台湾地名命名,以示两地友好。武汉市中心还有一个“宝岛公园”,在地图上看,公园湖中的小岛就是台湾岛的形状。
而台湾以大陆城市命名道路则有更早的渊源。台湾风传媒曾介绍称,二战之后,国民党接收台湾,当时的“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”废除日本“町目系统”,改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(如中华路、信义路)、宣扬三民主义(民生路、民族路、民权路)、纪念特定人物(如中山路、成功路)等命名。当时来自上海的郑定邦于1946年代理“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技正(旧时中国技术人员的官职)”,带去上海以中国地名规划街路名的想法,中国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陆的地理空间,在当时的台北市区内诞生。文章称,当时的概念就是期待所有市民必须时时心中有中国,理解中国的地理地名。
朱凤莲表示,如网民所言,“每一条路,都是回家的路”;每一个同名村,都是两岸同根的缘。这些路、这些村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乡愁,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联结,是两岸共有的历史印记。“我们期待两岸网友一起分享这些路、这些村背后的故事,一起发现在大陆的台湾,发现在台湾的大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