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隆:不应将乌克兰问题,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错优劣的评价指标

应俄总统普京邀请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0-22日访问了俄罗斯。

访俄期间,两国元首举行多场会谈,并签署两份重磅联合声明,进一步发掘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与独立价值,激发两国合作的普惠效应和世界意义。因此,如何就中俄双边关系“提质增效”,是未来重要议题。

这场外交活动,无疑也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,尤其是俄乌冲突一事,将如何体现在中俄元首会谈议程中?中国在发表《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方立场》文件后,会以何种方式、何种角色参与调解,亦是外界关注焦点。对于美西方借俄乌冲突恶意抹黑中国、挑拨中俄,中国该作何种回应?南方国家能否成调停俄乌的力量之一?

对此,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赵隆作出了解读。

【采访/观察者网 朱敏洁】

观察者网:3月15日,中国外交部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0-22日访问俄罗斯。这一消息备受国际瞩目,一方面时间点上似乎比外界预期得早,另一方面全国两会刚结束,新一届政府就任,习主席连任国家主席后首站出访选择俄罗斯,这个分量不一般,而且中俄领导人同时在对方官媒发表署名文章;综合这些要素,释放了什么信号?

赵隆:双边议题为主、全球和地区问题为辅,应该是习主席此次访俄的总基调。与十年前一样,习主席在当选国家主席后,将俄罗斯作为首访之地;同时,此行也是2019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对俄罗斯的首次国事访问。我想,这既吹响了中国“大国外交再出发”的号角,也是中俄元首从“云会晤”回归面对面、常态化交流的重要信号。

习主席抵达莫斯科的首日,就与普京总统进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一对一会谈,这充分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密切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。正是借助中俄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,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和民间交往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。

众所周知,内生动力和独立价值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底色,但中俄深化合作的普惠效应和世界意义也不应被忽视。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、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以及地区多边事务的关键力量,中俄通过元首外交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沟通、对表,有助于深化两国在联合国、上合组织、亚信会议、金砖国家及20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的协作;而中俄所形成的战略共识也有助于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改革与完善,对大国关系和多双边合作形成示范效应,特别是在动荡变局中发挥“稳压器”的作用。

图片[1]-赵隆:不应将乌克兰问题,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错优劣的评价指标-爱国者网

观察者网:不过,我们也注意到,近日美西方国家传出了很多“不和谐”声音,似乎有意妨碍这场外交活动;当然,中俄都对这些质疑、挑拨、甚至无中生有的抹黑作出回应。您如何看待各方在此时的举动?怎么评估这些动作对俄乌局势、乃至中国带来的影响?

赵隆:近期各方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动作确实非常频繁,试图通过一些小动作来展示立场、离间分化,其实本质上企图对此次访俄行程制造出一种所谓“选边站队”的氛围,挑动阵营式的对立。但是,正如秦刚外长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所说,“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,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,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”。总体而言,这些挑拨和小动作难以撼动中俄深化合作的战略定力和既定议程,更像是一种“政治杂音”。

不可否认,乌克兰问题的确是中俄两国元首讨论的话题之一,但绝不是唯一话题。在我看来,如何根据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,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,按照“中俄是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同道人”这一重要战略定位,谋划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定位、新内涵和新目标,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提质升级,这才是习主席此访最为重要的意义。

从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的两份重量级联合声明来看,其主要内容都围绕进一步发掘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和独立价值,进一步激发合作的普惠效应和世界意义所展开,这也是对外界有关质疑、造谣和抹黑的有力回应。

因此,我不赞成将乌克兰问题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与错、优与劣的评价指标,亦不能利用乌克兰危机来干扰、胁迫中国对外交往的独立自主性。正如此次签署的《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》所强调,“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,而是超越该种国家关系模式,具有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。中俄关系成熟、稳定、自主、坚韧,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,不受外部影响,展示出生机活力”。这种清晰明确的表述,既是对中俄关系本质的定性,也是对深化战略协作的定向。不能让中俄之间的正常交往与合作,落入部分国家围绕乌克兰危机制造的“话语陷阱”之中。

观察者网:确实如您上述所言,外交部此前表示,这次访俄行程是友谊、合作、和平之旅。从和平这层意思来看,其实也是外界非常关注的,中国是否会在访俄期间提出用和平谈判解决俄乌冲突;尤其是最近的沙伊和解,是否会促使中国把握势头在俄乌问题上更进一步?当然,我们也知道,前提是沙伊调解模式是否适用于俄乌。

赵隆:和平共处是国际交往的基础,和平也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的前提。习主席此访之所以被称为和平之旅,正是因为我们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是非常明确、一以贯之的,那就是根据事情的是非曲折作独立判断,根据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劝和促谈。

在中国斡旋下的沙伊复交,应该说对于化解国家间矛盾、解决地区冲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。其实,中国也在尝试推动包括巴以和平进程重启等。我想,相关进展将增加各方对于俄乌之间恢复谈判、最终实现和平的信心。

当然,现阶段我们也不能太乐观,因为此类地区冲突和危机背后,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历史、宗教和种族纠葛,难以找到普遍适用的调解模式与和平方案,单一国家也不太可能掌握化解冲突的万能钥匙。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的背景下,各方在战损、武器装备和资金消耗等方面均承受压力,但尚未触及主动退让或妥协的临界点。

关键还是在于各方(特别是当事方),要对止战休兵的必要性形成共识,针对谈判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达成一致。只有在此情况下,第三方斡旋才可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观察者网:不过,任何由中国牵头或参与的调解,肯定会牵涉俄乌、美国、北约等相关方的看法。尽管中国始终强调劝和促谈的角色,但各方对中国的看法恐怕并不如此简单。比如,美西方不断发出所谓“警告”,既“警告”中俄不要走近,又捆绑中俄“同盟”,还声称不会接受会面后释出的任何呼吁和谈信号;再如,近日俄特使访华谈及上合军事化问题;还比如,乌克兰及其他中亚国家对中国有一定程度期待,所以我们应如何分别看待、处理这些情况,中国能够回应的是什么?需要警惕的是什么?

赵隆:就如前面反复提到的一点,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坚持劝和促谈,保持与各方接触。中乌两国外长在3月16日刚完成通话,针对如何推动停火止战、寻找政治解决方案交换了意见。需要注意的是,中乌两国也是战略伙伴关系,所以两国元首保持各种形式的交往是应有之义。

但当下不容忽视的是,美欧部分政客、智库、学者或媒体等,出于某些私利,恶意炒作中俄关系,企图将中俄关系污名化,进行一种威胁绑定,尝试制造出中国发展对俄关系的负罪感,渲染中俄正常交往的过错论,甚至捏造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袖手旁观、从中渔利的谬论。其实,这种种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,还是不希望中国在化解乌克兰危机的进程中抢占风头,不希望中国透过调停和斡旋扩大影响力。也就是说,这些人的目标不在于如何化解危机,而是更关注由谁主导、如何获利等问题。

另一方面,我们也看到,有些国家捏造的所谓中国“对俄军援”这类虚假叙事,甚至以国际道义和公理为幌子频繁要求中国必须如何、不得如何,把中俄之间正常的贸易、能源、科技等合作关系强行赋予额外的安全意涵,针对中俄关系同步推行妖魔化和“打楔子”策略。

但是,中国的对外政策高度独立自主,不应从地缘政治博弈、大国竞争、阵营对抗的角度,将中俄关系与中美关系、中欧关系、以及各类双边关系进行强行挂钩,需要更加全面、客观、立体化地看待和理解中国的大国外交。

观察者网:就在今年2月有关俄乌冲突一周年的线上论坛中,俄罗斯研究专家冯绍雷老师提出一个观点,“置身事外或选边站都不利于中国;俄乌冲突发生在当下全球转型的复杂背景下,而且全球转型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,中国为什么不能在全球转型过程中,在俄乌冲突这场关键争端中更主动、更有意识地发挥影响?”其实,对于中国发挥作用一事,在国内有一定认同度,但比较好奇的是,中国如何争取这个主动权,尤其在如何把握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的问题上?

赵隆:乌克兰危机是国际体系转型和世界秩序重构的催化剂,这一点非常清楚。中俄对于当前国际秩序中存在的不公正、不合理、不完善之处,存在共同的认知,但也存在解决方式上的取向差异。

具体来看,中国更强调在细心维护的基础上,对当前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改革与完善,而俄罗斯似乎更倾向于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追求多极化世界,甚至不排斥“推倒重来”的方案。但是,中俄在此问题上的出发点完全一致,就是要反对少数国家单方面定义国际秩序,防止任何力量去破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、以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,特别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、单边主义、强权政治,反对冷战思维,反对阵营对抗,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小圈子。

所以,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进程中争取主动权,不是构建新的以大国竞争和对抗为目的阵营秩序,更不是要打破当前体系另起炉灶。中国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革,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等问题。

观察者网:2月下旬,中方发表了《全球安全倡议》与《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》两份文件,各方都对此有所表态。稍早前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访华,近日巴西总统卢拉也将访华,虽然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访华议程主要聚焦双边关系,但同在上合、金砖等合作框架内,所以是否也有望通过“南方国家”的力量,来推动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进程?

赵隆:随着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、复杂化,呼吁各方恢复接触、尽早实现停火的声音已经成为主流。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的“全球南方”也是劝和促谈的代表。这完全可以理解,因为除了危机当事方之外,恰恰是“全球南方”这一群体成为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、全球治理危机等战争负面外溢效应的直接受害者。

在此背景下,中国提出的两份文件得到了“全球南方”群体的高度认可。而除了中国以外,印度作为今年上合组织和20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,巴西作为今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轮值主席国,都将先后主办各类峰会,包括领导人峰会。我认为,作为东道主,相关国家可以借机帮助危机当事方实现初步接触,为危机解决提出全球南方自己的方案和建议。只要此类和平理性的声音不断积累,那么当事方实现停火、恢复和谈的压力或动力也就更为充足。

但也需看到,全球南方在联合国等国际多边机制中的地位还处于劣势,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不足,因此真正解决乌克兰危机的钥匙,仍掌握在直接当事方、以及美欧等间接参与方的手中。

只有在此问题上恢复建设性的“南北互动”,即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就各自关切进行交流,找到两大群体在解决方案上的交汇点,才能看到危机解决的曙光。

观察者网:最后是关于中俄合作的问题,在稍早前两位领导人的署名文章中都提到经济合作事宜,访问期间中俄签署了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。其实,中俄经济合作的声音这几年一直有,但似乎实质性进展并不多,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。去年俄罗斯在远东方向积极起来,比如今年初有传言俄方讨论将远东联邦管区设为统一超前发展区等。但在美西方对俄全面制裁之下,中俄经济合作是否有望深入?如果是的话,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?

赵隆: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,其所共享的地缘环境,以及各自具备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互补性,是双边关系发展的恒定动力。去年,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902亿美元,同比增长近30%;乐观估计,今年可能提前实现两国元首拟定的到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。

应该说,中俄在能源、航空航天、基建等领域的战略性项目稳步推进,还是基于两国在产业结构、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互补。习主席此次访俄期间,双方各层级的会谈也聚焦于如何根据新的国际形势,在贸易、能源、金融、科技、产业链供应链态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。如果说过去十年中俄务实合作更强调量的增长,那么未来除了体量之外将更关注质的提升,包括在如何提升合作能级与增强辐射效应等方面下工夫。

例如,在能源伙伴关系构建上,除了传统的能源贸易之外,双方可进一步推动包括石化产业、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纵深发展,包括北极地区的能源合作和航道开发利用,以及低碳技术、核能、氢能等产业合作。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方面,可加强工业互联网、数字化转型等合作,继续推动互联互通、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,并在跨境电商、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、绿色低碳等领域寻找新增长点。

目前来看,俄罗斯有意将远东打造为统一的“经济特区”,这项计划将非常依赖于外资,俄罗斯也非常期待中国企业的参与。同时,中国在工业园区、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,也可以与俄罗斯实现互补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此类合作既要坚持战略略引领,也要根据市场原则和互利原则,以相互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精准推进;同时,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,对合作进程进行持续跟踪,适时对规划做出优化调整,这样才能保证中俄务实合作真正实现提质增效。

图片[2]-赵隆:不应将乌克兰问题,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错优劣的评价指标-爱国者网

作者:赵隆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743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